本土體育用品轉型之路,何時走出谷底
2012年全年,本土體育用品業績大幅下滑,李寧關閉了1821家門店,昔日運動品牌的龍頭企業李寧公司從2004年上市之后,出現了虧損,金額高達近20億。
2012年全年,本土體育用品業績大幅下滑,李寧關閉了1821家門店,昔日運動品牌的龍頭企業李寧公司從2004年上市之后,出現了虧損,金額高達近20億。匹克、361度、特步也是滲淡經營,本土體育用品企業面臨著有史以來一次很大的考驗。
盡管業績跌入谷底,去年李寧卻花重金用于廣告宣傳及推廣,所用花費約13億元,其中用1億美元挖來了的韋德。本土體育用品對營銷看的很重,對產品的核心技術開發投入僅為9億元,不是很重視。
洋品牌、在創業之初時卻跟本土體育用品恰恰相反,對產品的研發技及術的升級很是看重。在上個世紀80年代初擁有1500多的研究人員分部在全球三大研發中心。每年,投入的研發費都不低,成為國際優異品牌之后,僅一家的研發費用就達到了1.35億美元。
本土體育用品更是禍不單行,近期幾年,市場涌入了許多國外的快時尚品牌。超高性價比的國際時尚品牌在市場攻城略地,各地門店數量幾何式增長,中低實現目標消費群難以抗拒低價誘惑。
新興的戶外用品市場,本土體育用品也有涉足,隨著戶外用品市場的逐年壯大,本土體育用品對其的投入也越來越大。對于童裝市場,本土體育用品也很感興趣,有的創建了自己的童裝品牌,有的與國外童裝合做,做起了渠道商。在市場不好的情況下,本土體育用品尋找著轉型之路。
有的人說這次事件是好事,是挑戰,是機遇,是一次重新洗牌,是一次行業發展的革新,但無論怎樣,肯定有人出局,有品牌消失。
加盟創業好項目:http://so.91jm.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