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鱔養殖
目前黃鱔在國內市場的年需求量達400萬噸,日本、韓國每年需要從我國進口20萬-30萬噸。當前,供給市場的主要來自天然捕撈和反季節人工囤養。由于需求的增長和資源的不斷減少,導致黃鱔的市場供應日趨緊張,價格上漲。
黃鱔因其肉質細嫩味美,幾乎不含肌間刺,營養價值極高而被人們歡迎,同鰻鱺、泥鰍合稱為“淡水三參”。據測定,每100克黃鱔肉中含蛋白質18.8克,不僅高于鱖魚、魴魚、鳊魚、鲇魚和青、草、鰱、鳙、鯉、鯽等大多數淡水魚類,而且比豬肉(含蛋白質16.9%)和雞蛋(含蛋白質14.8%)的蛋白質含量都高。
黃鱔養殖價值
黃鱔養殖方式
我國的黃鱔養殖經歷了20年左右的摸索發展,其間曾經采用過水泥池養鱔、池塘養鱔、稻田養鱔、網箱養鱔等多種方式。水泥池養鱔又分為水泥池有土養殖和水泥池無土養殖,而水泥池無土養殖又分為流水無土養殖和靜水無土養殖兩種。在網箱養殖中,實際上又有浮式網箱養殖、固定式網箱養殖、有土網箱養殖(俗稱“土池”)這三種方式。經眾多養鱔者實踐說明,目前較好的養殖方式為水泥池靜水無土養殖和網箱養殖兩種方式。
網箱養殖
網箱養殖具有智慧之選較小、方便在魚塘開展黃鱔養殖、規模可大可小、操作管理比較簡便、水溫容易控制、養殖成活率高等優點。有湖泊、水庫、池塘等水量充足、水 位平穩條件的均可選擇此法。制作網箱所選用的材料一般為聚乙烯網布,網箱一般制作成長方形或正方形,底面積以不大于20平方米為宜。箱體深度為 1.2-1.5米(一般入水深度為50厘米,水面上的70-100厘米為防逃部分)。根據網箱大小裁剪網片,采用高品質尼龍線,用鞋底機或縫紉機縫合。網箱 上緣四周翻卷同時縫入小指粗的尼龍繩和留出繩頭便于捆綁到木樁或支架上。塘水位不深可打樁安放固定式網箱,水位較深的塘安放浮式網箱。靜水池塘設立網箱總 面積不超過池塘總面積的30%,有流動水的池塘其網箱面積可達池塘總面積的50%。
小池密養
小池密養具有防范身體有恙用藥準確、用藥量小,觀察、管理方便,徹底防逃,用水量小,便于繁育等優點。此法適合全國各地的黃鱔出產區。一般鱔池面積10-30平方米,修建規格為2.5米×4米、3米×5米或3米×10米,深度為50-70厘米。內角建成弧形,池沿上砌探頭磚,使池頂的磚塊與池壁呈“T”字狀。整個養殖池都建在地面上,先在池的四周平地鋪一排平磚,再在上面砌池壁,池壁可以砌立磚(墻厚6厘米),然后池頂再放一塊平磚,使整個池壁與墻腳和頂上的“探頭磚”呈“工”字形。池底用水泥河沙加石子拌勻打底,并使整個池底向出水口的一方略微傾斜,以利排水。截取一節長度比池壁厚度多5~10厘米,直徑為5厘米PVC塑料管,在其兩端均安上一個同規格的彎頭,將其安裝在養殖池的排水孔處,使其一個彎頭在池內,另一個彎頭在池外,彎頭口與池底相平或略低。若要將池水深度控制在30厘米,則只需在池外的彎頭上插上一節長度約為30厘米的水管。當池水深度超過30厘米時,池水就能從水管自動溢出。若要排干池水時,只需將插入的水管拔掉。如果養殖池較大,我們可以多設一個排水管。
土池養殖
采用土池養殖黃鱔,改造1畝(667平方米)稻田,僅需智慧之選200優惠左右,加上配套修建幾口觀察池,總智慧之選僅300優惠左右,成本比網箱還低。土池養鱔采用泥埂代替了網箱的“跳板”,加上土池內水的深度為50厘米左右,管理非常方便。我國的稻田眾多,利用稻田直接開展黃鱔養殖,平時的管理、觀察、捕撈都很成問題,也不能夠形成產量。將稻田改建成土池便于集約化管理,容易形成較高的產量。據有關數據統計,采用傳統的稻田養鱔,畝產黃鱔僅100-200公斤,將其改建成土池后,畝產可達2000公斤左右。對于沒有其他場地或初期的資金不多的養殖戶,這無疑是養殖的好選擇。修建土池選用能灌水達40厘米以上的稻田,四周將聚乙烯網布埋20-30厘米到泥土下,其余網布要打樁固定以防逃。稻田中間也用網布隔成50-100平方米一個的土池,池中放竹框鋪水草即可。養殖戶采用何種方式養殖黃鱔,應根據自身的條件因地制宜進行選擇,各類鱔池的具體修建方法參照《黃鱔生態小池密養新技術》。
?。?)放養時間水庫、河道、湖泊中的水比池塘水升溫慢,華南地區2月中旬,華北、華東地區3月中下旬,東北地區還要晚~些.水溫升到15℃時,才放鱔種。網箱養鱔放養密度為每平方米100~150條,鱔種規格為每條40克。規格小的鱔種。上以多放。鱔種放養前要消毒,用3%一4%食鹽水浸泡10~15分鐘。
?。?)飼養鱔種入箱后3天內不喂食,等它適應了新環境后再喂,每天傍晚喂1次,攝食旺季的7~9月份,上午9時增加喂食1次。餌料可以用水庫、河道、湖泊里捕捉的小魚蝦,也可以自己養蚯蚓、螺、蠅蛆、黃粉蟲等。投喂量每天為黃鱔總重量的4%一8%,具體喂量根據黃鱔的吃食情況而定。
?。?)巡查網箱養鱔每大都要巡查1~2次,提起四邊網衣檢查有沒有破裂的地方,有沒有網日被污物、藻類、各在堵塞。如發現網衣破裂,要及時修補或更換;網上堵塞。司以把四邊網衣提出水面,用高壓水槍沖洗,或者用鐵刷子刷一遍。
?。?)保持水位恒定水庫、河道、湖泊等大的水體,每年受降水量的影響,水位變動很大,這對黃鱔的牛長有害。我們可以在固定式網箱四周的粗竹竿上安上滑輪,可使網箱上、下移動。養殖期間要隨著水位的變化不時地調整網箱位置,只要能使網箱上口高出水面10厘米就可以?;顒邮骄W箱能隨水位變化而自動調節。
?。?)移植水生植物黃鱔善陰怕曬,為給黃鱔提供適宜的環境,網箱內要移植一些漂浮性的水生植物,如水花生、水浮蓮等,移植面積為網箱面積的1/2~1/3,還要定期將過多的植物措出來。
黃鱔養殖身體有恙及防治
發熱病
病因和病癥 此病主要發生在運輸過程中,由于密度大,運輸時間長,體表粘膜被水中微生物分解,大量耗氧,放出熱量,造成水溫劇增(可高達50℃),使底層黃鱔纏繞成團致死,死亡率有時可達90%。
防治方法 在運輸前先經蓄養,勤換水,使黃鱔體表泥沙及腸內容物除凈,氣溫23~30℃情況下,每隔6~8小時徹底換水1次,或每隔24小時,在水平施放一定量的青霉素,用量為每25升水放30萬單位,能收到較好的效果
腸炎病
病因和病癥 投喂腐爛變質食物、饑飽不均、免疫下降、養殖密度高和水質惡化均可引起此病。病鱔行動遲緩,全身發黑,尤以頭部明顯,腹部膨大出現紅斑,肛門紅腫變紫,輕壓腹部有黃水或膿血流出,病鱔食欲下降,腸內無食,局部或全部腸管充血發炎,短期內死亡。
防治措施:①用10g/m3生石灰或1g/m3漂白粉交叉消毒水體,每半月使用1次;②加強飼養管理。投喂飼料做到“四定”,不投喂腐爛變質飼料,及時清理糞便殘餌,防止水質惡化;③飼料內加抗菌素,按飼料重量計算,交叉使用下列物品:0.2%--0.5%土霉素、0.1%--0.2%呋喃唑酮、0.1%氟哌酸,連喂3-5d;④對病鱔應內服與外用藥同時使用,也可用0.2—0.3g/m3禽用紅霉素全池潑灑;⑤每50kg鱔魚用大蒜100g、食鹽200g,分別搗爛溶解拌餌投喂,連喂3-5d。
赤皮病
病原和病癥 赤皮病一年四季都要發生,5~9月份為流行季節。是目前發生較嚴重的身體有恙,大小鱔均患,多為捕撈或運輸造成外傷,細菌侵入皮膚而引起。病鱔體表發炎充血,尤以腹部和兩側奡明顯,呈塊狀,食欲下降,活動減少,嚴重時毛細血管破裂,全身發紅,粘液脫落,肛門紅腫漸以紫。以病后短期內死亡。
防治方法 ①用1g/m3漂白粉全池潑灑,應保持水位10cm左右;②用2g/m3五倍子煎水全池潑灑,連續2-3d,或用生石灰和“魚康泰”灑池,效果較好;③飼料內拌藥物,如三黃片、磺胺藥、紅霉素,池內浸漚楓樹蓖麻葉。④用1千克魚康樂1號添加于100千克黃鱔飼料中摻拌投喂,每天1次,3~7天為1個療程。
爛尾病
病原和病癥 是魚尾部感染產氣單孢菌而引起的。在密集養殖池和運輸途中容易發生,病鱔尾部充血發炎,繼而肌肉壞死腐爛,以致尾部骨肉爛掉,尾脊椎骨外露。嚴重影響黃鱔的生長,爛尾病不易致死,但易并發其它細菌性身體有恙。病魚反應遲鈍,頭伸出水面,嚴重時尾部爛掉,尾椎骨外露,喪失活動能力而死亡。
防治方法 ①運輸過程中,防止機械損傷。②放養密度不宜過大。③改善水質與環境衛生條件,避免細菌繁殖。④病鱔單獨處理,用土霉素、磺胺藥拌飼料投喂,0.2g/m2 呋喃唑酮全池潑灑,或0.25單位/mL的金霉素,連續使用3-5d。⑤金霉素藥液浸洗魚體,濃度為每毫升0.25單位。
水霉病
病原和病癥 在放養初期,由于操作不慎,體表受傷而感染,肉眼可見到傷處長霉絲。
防治方法 一方面立即加注新水,一方面用食鹽和小蘇打(前者每百升水加2.5千克,后者每立方米水體用量20克),全池潑灑,同時每立方水體用0.2~0.3毫升的殺菌紅全池潑灑直到病愈。
打印病
病原和病癥 該病是成鱔階段的主要身體有恙,多發生在在土養殖,好發于高溫季節。初期鱔體皮膚出現圓形或橢圓形黃豆大小的紅斑,隨著病情的發展,肌肉腐爛,直至露出骨胳和內臟。
防治方法 ①全池潑灑10g/m3生石灰或1g/m3漂白粉,每半月交叉使用1次;②病爛處涂高錳酸鉀粉或用毛筆沾1%高錳酸鉀溶液;③用0.2g/m3呋喃酮或0.3g/m3“魚安”或紅霉素25萬單位/m3(片劑需研碎)全池潑灑,連灑3-5d,同時內服磺胺或土霉素;
白皮病
病原和病癥 本病也是一種皮膚病,病原是白皮極毛桿菌。白毛病與爛尾病一樣,發生在黃鱔尾部,只不過該病多發生于幼鱔期間。表現為尾部發白,病灶處無黏液,病鱔行動較慢,人們只要用手抓它便一抓即著。流行季節為5~8月之間,死亡率可達60%以上。
防治方法 (1)每50千克黃鱔口服土霉素5克,連續3天為1個療程,連續3個療程。 (2)中藥合劑潑灑 艾葉1000克、地虞子100克、蒼術150克、并頭草250克、百合50克、大黃30克,另加苯甲酸20克混合后以70℃溫水浸泡48小時,均勻地擠藥汁于30平方米的黃鱔池中,并注意觀察,如黃鱔無反應,2~3天后換水、換藥,一般2次可可愈(該方可擠汁3~5次)。
梅花斑
病因和病癥 此病病因不明。在長江流域一帶常發生在7月中旬,病狀為黃鱔背部出現黃豆大小的黃色圓斑。
防治方法 在飼養池里放養幾只蟾蜍(俗稱癩哈?。R寻l病者,可用1~2只蟾蜍(池面積大,可多用幾只),將頭皮剝開,用繩系好,在池內反復拖幾次,1~2天后即可痊愈。
萎癟病
病癥和病因 又稱消瘦病 病因放養密度太大,規則參差不齊,爭食太強,餌料不足,營養不夠所致?;疾△X魚獨游,體色發黑,消瘦、頭大、身細。
防治方法 ?同一鱔魚池規格整齊,防止爭食。?放養密度適宜,密度過大,應及時分池。?飼料要求營養全面、豐富,投均勻,滿足鱔魚攝食生長。
出血病
病原和病癥 江蘇寶應縣科委凌天慧以及南京農業大學徐福南等,于1990年發現了國內外均未報道過的黃鱔敗血型身體有恙,暫稱黃鱔出血病。解剖和顯微鏡觀察,證實該病是由“氣單孢菌”引起的出血病,對黃鱔人工接種“氣單孢菌”毒株,發病癥狀與原發癥狀完全相同,接種后91小時,黃鱔全部死亡。剖檢可看到病魚皮膚及內部各器官出血,肝的損壞較嚴重,血管壁變薄,甚至破裂。從病理學來分析,這是由于“氣單孢菌”產生的毒素而引起的。
防治方法 ?每100千克飼料添加漢寶出血停250克,每日2次,連用3~7天。?病鱔用0.25g/m3的金霉素或呋喃唑0.8g/m3全池潑灑,或將大黃片1%-3%拌入飼料投喂,效果較好。